
主编推荐语
读懂俄法关系,读懂俄罗斯与西方的恩怨。
内容简介
1717年5月,仰慕欧洲的彼得大帝造访了他日思夜想的巴黎,从此开启了两个欧陆强权正式交往的历史。
彼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去世还不到两年,法国依然笼罩在“太阳王”的余晖下,它的绝对君主制被欧洲各国模仿,它的文化流行于整个欧洲;而俄国,正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下迅速崛起,它迫切想学习欧洲尤其是法国的技术、制度和文化。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法国的外交一直是俄国外交的头等大事。俄国宫廷流行讲法语,叶卡捷琳娜大帝甚至和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有着大量书信往来。
但是,法国人觉得俄国只是蛮荒之国,不太愿意和俄国接近。而法国为了对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而构建的“东方屏障”(瑞典-波兰-奥斯曼土耳其),正处在俄国扩张的方向上。因此,法国在历次俄瑞战争、俄土战争中都支持俄国的敌人;在历次波兰王位继承危机中,俄法两国也分别扶持相互竞争的候选人。整个19世纪,两国虽然曾在七年战争中结盟,但在多数时候分属敌对阵营。
拿破仑崛起后,俄国加入反法联盟,两国头一回大打出手。反法联盟取胜后,俄国成为“欧洲宪兵”。1830年和1848年的欧洲革命期间,俄国多次干涉波兰等地的革命,从而激起了法国的怒火。1853—1856年,英法两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帮助奥斯曼土耳其抗击俄国,俄法两国在一个世纪中的第二次交手以俄国失败告终。
1863年,俄国镇压波兰大起义后,俄法关系进一步恶化,俄国随后与普鲁士结盟,坐视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但迅速崛起的德国打破了欧洲均势。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等地区与俄国竞争,俄德关系终于破裂。俄国不得已与法国结盟并与英国和解,随后冲向了导致俄罗斯帝国解体的世界大战。
本书回顾了从彼得大帝时代到“一战”期间俄法两国200多年的关系史,其中有战争、对抗、冷漠和排斥,也有缓和、结盟、仰慕和接纳。在这20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法国一直是欧洲实力和光芒的象征,因此这段时期的俄法关系,可以说是俄欧关系的一个缩影,也是今日俄罗斯与西方恩怨的前奏。同时,观察这段时间俄国与法国等欧洲列强的博弈,也为我们观察俄罗斯帝国的崛起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